属于破天荒的。
起初,参加考试的这些考生还不习惯,可第一场考完之后,瞬间喜欢上了这种模式。
时间可能有些不够用,可要比科举自由。
考完之后,就可以回家,在回家的这段时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还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
不用在考场过夜,不用在考场受冷挨饿。
这么人性化的设置,又怎么能不喜欢呢?
有些参加过科举的人,不由得将两种考试进行对比。
比过来比过去,还是觉得这种考试人性化。
考试很快结束,当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后,所有的考生轻松的走出了考场。
他们三三两两的聚集在考场外面,说着自己在试卷上的作答。
陈松忙完收卷之事走出大门,外面的广场上还有很多考生没有离开。
这些考生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热火朝天的商量着考题答案。
看着这些人,陈松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要不要将干部培养学校弄出来?国子监的限制太大,培养方式也有所欠缺。
新学学堂教授的课程虽然也有很多治世学问,可终究不是专门培养干部的地方。
这可不行啊,就算是科举人才,也不是天生会做官。靠这些人的天分,那国家不得越来越差?”
回去的路上,陈松一直在考虑着这些事情。
一般来说,新科进士在外放前,都会观政,学习处理政事的方法。
可观政的局限性很大,也不一定有用,没有专门培养来的实在。
一些能力差的官员,可以在这个学校培养施政能力,培养大局观等等。
一般来说,翰林院类似于这种学校。
但翰林院总归有很大的局限,而且招收的基本上都是名列前茅的进士。
这不好,进士也就那么多,而且都是社会精英,大部分人没有经历过底层社会,在翰林院待上多年,能力也有限。
翰林院也基本上都是清流的阵地,这些人打嘴炮厉害,又如何能办实事呢?
况且,要是这个学校设立,那不是在文官们的头顶上盖了一个锅盖?
你是权倾朝野的文臣,可是你施政方式“有问题”,若是直接把你干死,不太合适,这个时候,就可以把你送进“干部学校”进修。
只要你进去,那可就不由你了,命令你要学习个两三年。
两三年后,你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