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家仆,也都分派出去。朝廷每年下拨的一百万贯,拿出一半,专门用来进行招民与抚民工作,所有在招民吏那里登记的百姓,出发前,就先拿五贯钱的安家费。
当然,这个过程中,免不了一些招摇撞骗,拿了钱反悔的,结果也现实,安东没去成,乡里也待不住,要么被投入刑徒营,要么就流亡他乡,甚至落草为寇。
至于政策上则更加开放,刘煦也清楚,按照一般的移民条件,很难打消百姓的疑虑,诱惑力也有限,五贯钱也只是前菜。
所有移民安东的人,都督府进行授地,按照一人至少一百亩的基础来算,只要通过都督府下的田籍吏登记确认,那就永久归属名下。
如果一个七口之家,举家迁徙安东,那么人还没到安东,就已经可以称之为坐拥千亩的地主了。
安东别的东西不多,就是欠开垦的土地多。除了按照一人五贯钱额外发放置屋费之外,都督府还会提供耕牛、粮种、锄具等生产资料,以供租用,第一个十年免税,第二个十年半税,等到二十年之后,都督府才会正常收取朝廷正税。
这样的优惠力度,是空前的,也是诱人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动心的人很少,哪怕是不毛之地,哪怕充满凶险,也耐不住利益的诱惑。
尤其对于那些没有财产继承权抑或只是少量继承权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改变未来的机会,既有眼前的得利,也有长远的将来。按照安东都督府出台的移民政策,那几乎是要“白养”他们二十年啊。
同时,安东都督府的公信力或许不高,但秦王刘煦的金字招牌可就不同了,这毕竟是天子的长子,身份最高的他都去安东了,那他们这些小民,又有什么好过虑的,天子总不至于真把自己的亲儿子放到一个不毛之地去吧。
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思,很多人都在招民吏那边,登记、领钱、准备行囊,然后踏上前往安东寻梦的旅途。
当然,刘煦也不是什么人都要,按照他的要求,需要的是家室清白的农家子弟,还得是青壮年,废人是不要的,劳动能力的保障是最基本的。
至于像罪犯一类的人口,那是另外一回事,安东地区也有专门的流所以及流犯管理制度,像刑徒营这当下大汉的特色产物,朝廷也抽调了几支远赴安东,支持开发建设。
即便如此,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安东都督府也在移民上,前前后后也只招揽了不到十三万人。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