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种执着,就说先祖此举没有功德,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才是功德。
先祖不解,反倒心生不快,认为达摩祖师信口胡说。
达摩禅师又说“廓然无圣”意图点化先祖。
然而先祖误解此意,反倒愈发迷惑,由此愈发觉得达摩禅师胡说。
达摩禅师接二连三点化,结果却接连被先祖误解,以至于无话可话说。
机缘已尽,达摩禅师只能无奈离去,一苇渡江。
所以,萧瑀认为佛祖并没有袖手旁观,奈何天意如此,先祖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而不自知,空耗无数钱粮,却未能积累功德,以至于引狼入室。
天子都误解了佛法,百姓又如何能分辨是非?梁国君臣、百姓诚心礼佛,却不得要领,当战火燃起时,谁也没法置身事外。
乱梁的是侯景,不是佛教,太清之难生灵涂炭,这不是佛祖的错,也不是先祖和百姓们崇佛的错。
错的,是那些响应侯景的逆臣;错的,是打开建康城门、引狼入室的萧正德;错的,是见死不救、拥兵不动的那些宗室;错的,是当时的江南僧人。
这些僧人,对佛法参悟不够而不自知,以至于误导皇帝,误导百姓,未能正确引导君王、百姓积累功德,所以大家即便终日诵经拜佛,都是徒劳无功。
佛祖为了纠正错误,派遣达摩禅师来建康,奈何,奈何....
至于所谓“忘恩负义”,萧瑀认为佛门子弟平日里吃斋念佛,不碰甲杖、不习武艺及弓马,所以在战乱中亦伤亡惨重,又如何能有足够的人组织起来报国?
萧瑀作为亡国宗室,不停在奏章里提“先祖当年如何如何”,实际上就政治角度来说是犯忌讳的,宇文温见着便宜小舅子为了护教如此奋不顾身,真是颇为感动。
萧瑀作为兰陵萧氏子孙,不好批评祖先太过;作为周国臣子,不好多说故国(梁国)当年如何如何,作为佛门信徒,既要上表陈情“护教”,又要避免有强烈“灭佛”倾向的君王不听自己的辩词。
萧瑀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竭尽全力,宇文温感动之余,“不忘初心”:老子还是要搞事!
这就是所谓的“十动然拒”。
原因很简单:光你一个人(以佛门信徒身份)认怂可不行,火候还不够。
。。。。。。
“陛下,此为微臣所拟条陈,共计十条....”
“来人,与太史丞赐座。”
“谢陛下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