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地走过去看了看,原来是叶光明老人在扎竹龙。
叶光明老人年轻的时候腿脚落下了残疾,走路一跛一拐,但天生有一双巧手,最让人叫绝是能编织各种竹工艺品,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
叶光明能用竹篾做成鸟笼、鱼笼、斗笠、竹盒、竹篓、竹篮、竹椅等数不清的东西。任何用竹子纺织的东西,他只要看上一眼,自己回家就能复制出来,叶泉小时候,就求着老人给他做过不少东西,其中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只用竹篾做成的长尾大鸟。
平江乡一带有过年舞龙的习俗,以祈望来年能够“风调雨顺、消灾降福”。
到了大年初一那几天晚上,村里的小伙子就会举着竹龙,敲锣打鼓的跑到各家各户的院子或厅堂里去舞上一阵,主人家则鸣放炮竹。并掏点钱意思一下。
每到这个时候,就属小孩子们最兴奋,在舞龙的队伍里呼朋唤友、跑前跑后。
这竹龙包括头、尾和龙身一共九节,加上龙珠就需要十个人来舞动。龙身用竹篾扎成圆柱状,每隔六尺同一人掌竿,七节龙身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红布,最前面还要一人持着龙珠作为引导。
舞动时,龙珠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龙珠、头尾和龙身里面放着小电筒,在黑夜中舞动起来十分壮观。
这竹龙可不是随意哪个人就能扎的,要能扎得活灵活现,形状威武雄奇,气势不凡,还要在上面糊一层彩纸,贴上一些装饰。
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龙头,扎得稍大一点就有三四十斤,撑龙头的人没两下臂力和扎实的功底根本舞不动。
小时候每到过年见到大人们扎竹龙了,叶泉跟小伙伴也会跟着凑热闹,舞不了大竹龙,就自己用稻草扎一条小草龙来,用绳子连起来,自得其乐地跟着大人们学,倒也像模像样。
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年壮年舞大龙”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这几年,也许是因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太多了,这项有意义的活动在许多村子已经消失了,只有像桃源村这样以宗族为核心、全村都一个祖宗的村子,凝聚力强,还每年都保持着这个传统。
叶泉见今年的龙头扎得特别大,笑着说:“今年的龙头谁来扛?全村两百户,要每家都舞到,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正蹲在地上看得津津有味的叶文齐站了起来,大声叫道:“叶泉叔,你来扛吧。”
叶泉笑了:“这个好事可轮不到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