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折银政策就是所有赋税从原本的实物缴纳全部折算成银钱缴纳,同时废除朱元璋所建立的宝钞。
前者看起来并没有问题,毕竟按照以前赋税的缴纳都是以实物来计算的,比如农民种粮食,按比例缴纳粮食,纺织养蚕者缴纳绢布,商人贸易按比例缴纳银钱或者物资等等。
这些物资为主的税赋朝廷收取后,还需要进行繁琐的运输和分类,然后再由相关部门来进行分配、发卖最终兑换成银钱,这就大大加重了各级官府的劳动强度,再加上许多物资储备是有着时效,在来不及处置的情况下,超过时效的物资会在价值上大打折扣,甚至成为无法使用的废品。
这也是之前大明户部每隔一段时间会对各库进行清理,从中挑选出不易储备的物资进行低价售卖甚至直接处理的原因。这样做的浪费情况非常严重,张居正看到了这点,为简化程序,加强赋税的征收效率,直接在变法中实施了一切赋税全部折银的手段,也就是说自张居正新政后大明所有的赋税不再按实物缴纳,一切都以银钱折算。
这样做对老百姓和朝廷都有相当的好处,但张居正没有想到的是实施中隐藏的隐患。在张居正在位时,这样的政策因为实施严格固然没有问题,可当张居正去世之后,这种政策就开始产生弊端,主要问题在于折银比例的评定完全在地方官吏的手中,老百姓根本没可能改变,而官吏为了从中获利对普通百姓的折银拼命往高了计算,此外还增加了银子的火耗,而对有所勾结的商人士绅却一降再降,从而使得老百姓的负担一日重于一日,最后交不起赋税只能卖田卖儿女,最终流离失所。
除去这点,就是宝钞的废除了。宝钞制度是朱元璋建立的,也是洪武年间开始强力推行的。
但因为大明初年,国家一直处于战争时期,财政吃紧白银不足,所以效仿宋朝的交子推行宝钞,宝钞的推行一开始效果还不错,可因为当时人的目光局限性加上后续财政的原因使得朝廷一缺钱就不断印发宝钞,从而使得宝钞不断贬值,最后造成了宝钞面值和价值的严重不符。
等到大明中后期,宝钞的价值已贬了许多,大部分人几乎不想使用宝钞,但由于有朝廷制度在又不得不使用,这就造成了宝钞的信用降低到了无人想用的程度。
而且按照朱元璋的宝钞制度,铜钱和宝钞才是大明真正的官方货币,黄金、白银这些高价值金属并非官方货币,杜绝民间交易。可大明中后期开始因为宝钞的大幅度贬值白银逐步取代了宝钞的作用,当初的货币制度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