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知识分子要忠君爱国,说教成分很大。
虽然这种说教式品评的文章也出自大家之手,也不乏直切要义,文笔优秀的好文,但教条的东西往往是乏善可陈,甚至是矫枉过正。
而这种对原文典籍的人为更删,更是对原着的偏颇曲解,甚至是一种亵渎。
基于这两点,最后的结果就是,《永乐大典》相对客观且包罗万象,而《四库全书》则掺杂了太多的主观因素,不免会犯了矫揉造作的大忌。
李存从不觉得,靠一部百科全书,就能教导人忠君爱国。
再者说了,儒家思想虽说能教导人忠君爱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类刻板的忠君思想肯定会过时的。
到那时,就会让掺杂了太多的主观因素的大典的缺点凸显。
也正是因为如此,《四库全书》的评价比《永乐大典》低了不少。
所以,李存连犹豫都没犹豫,就说:“朕哪有时间品评这么多书籍,且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还是对所收录各类资料进行客观记录,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文献只做必要的纠错和必要的注解,至于品评一事,谁都可为之,但不要出现在《洪武大典》上,《洪武大典》只供人查阅之。”
听了李存定下的基调,李清照一下子就放心了。
其实——
之前李清照还在担心,李存要修纂《洪武大典》,是为了彰显在其英明地领导下,国力之昌盛以及文化水平之高超,甚至是为了满足李存帝王的虚荣感和为了能够青史留名。
如今看来,就算李存因为好大喜功,才修纂《洪武大典》,但因为李存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不是不能接受李存的这点私心。
平心而论,作为一代帝王,要是没点不甘于人后的决心与上进心,那无异于“平庸”,甚至是“无能”,因此,李清照觉得,对于李存这位皇帝的“私心”,并不应该有太多指摘。
关键,要想干成这么大的事,唯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才能做到。
要知道,这个工程量之大,简直不可想象,甚至于其所动用的文人,得有数千之多,并且说不定要花上多少年才能修纂完成。
这还不算后期的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
如果将这些人也算上,所需要的人,而且是文人和各种专业人士,不可计数。
而动员这么多人力、物力,又不知道要修纂多少年,才能修纂成的《洪武大典》,其花费必定不小。
另外,除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