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翎觉着自己将以后道教的基本组织体系提前构建出来,那么只要按着这个清律来实施的话,青州黄巾应该能够安宁下来。
可万物自有他的发展规律,佛、道两教轮番几次成为执掌权柄的工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皆说明了不经历这些苦难,道教想一蹴而就,安分守己的只为清衫客,那是极其不现实的。
陈翎将改好的太平道教《太平青领书》收拢起来,现在还不能将它宣众,徐和此人,太过复杂,交付予他,自己实在不放心。可若是另寻他人的话,实在没有好人选,就算有,不如徐和有权势,新的教义不能顺利宣扬下去;而和徐和同样有权势的,如管亥,从不回自己所书之信上来看,两人关系实在太过亲密,不是最佳人选。
陈翎考虑着,是否派遣人信仰太平道教,从而代替之?
那么这人应该选择谁?
年纪不能太轻,也不宜过大,年少者,不能服众;年长者,过几年就卒了,派不上用场。
遍思军中诸人,陈翎只能哀叹一声,好像除了自己之外,并无他人。
而自己忙于政务,岂能将时间浪费在这上,陈翎只得将这个心思存放在心中,以待将来再说。
既然粮食问题太平道教众已经自己解决了一部分,那么陈翎也就不怎么着急了。
首要问题下沉,次要问题提上来,就是太平道教众的一部分在向北海郡靠拢。
这一部分有多少人,陈翎不清楚,只得传唤徐和过来问之。
徐和进入衙内,施礼作揖不在话下。
这是今日的第二次见面,徐和没有了忐忑畏惧感,一脸笑容的说道:“治中大人命我前来所为何事?”
陈翎言道:“遗漏一事,忘记问起徐校尉,据你所知,此刻将至北海城下的太平道众会有多少人?”
徐和对此心中只有一个大概数字,遂禀告道:“约在十万以上。”
陈翎吓了一跳,吃惊站起身来道:“为何有如此之众?”
徐和看着陈翎,心中默默想道,我已经往少说了。黄巾军众也是人,会有趋炎附势的自觉心,无论如何,来北海,总比待在州边偏远郡县,会过的好一些。
就算现在贫穷,但将来呢?
谁都看的出来,只要吕布不倒,北海将会成为青州重中之重,优先考虑发展北海之后,才会轮到周边郡县,如此好事,怎能不来?
徐和沉默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