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耒如今获得外功功法《铜人变》与内功心法《舍漏功》。
舍远求近,舍末逐本,舍身炼心,舍狂为淡。这是修行人的哲理,也是道家修行的不二法门。不狂不躁,不偏不移,不乱不撩,不悲不喜,自然不变不动,不平不凡。
道家修行与儒家修行不同,也与佛门修行不同。儒家讲究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故求其道于己心,自可普万事而无遗漏,历红尘而风情自曳。
《大学》提“正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然此数者,以单提“存心养性”四字较为浅明,最切易入。换句话说,儒家讲究正直坦荡,万事历经,红尘万象,人间法度,身正如松,心正如柳,知行合一,欲我所欲,率性求果,却不求大欲大望,所谓大成若缺,便是此理。
与道家的老子的话:“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有一定的契合,但道家更少了一分俗世的欲望,所谓方外之人,便是方外之理,方寸之间,遥遥沃野,或是惴惴红尘,都比不过一颗坚毅宏大的道心。儒家往往追求动,而道家往往追求静,静到极致,便能观天观地,观人生,观诸事,坐而闲谈,是为论道。坐看风云变换,山海浮沉,是为坐定。无论动静,皆有其甚妙处,如那静处,便是如松岳高台,如那动处,便是如飞鸟落叶,最重要的是人生观,世界观,能否契合动与静的程度。丁耒曾见到侠义榜中有儒家功法《五禽戏》,可惜这《五禽戏》价值甚高,达到了45点方可兑换,据说修炼到了一定境界,能够演化五种动物变化,通过五种动物吸纳天地灵气,达到转化内劲元气的程度。
佛教精华《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一切多样、有限和可灭的现象形式世界实乃幻相,完全是虚幻和虚假的。
论及道家,庄子曰:“心斋”,“坐忘”。心斋,即心念的止息。坐忘,即心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便获得对道的意识,最终与道合一。所谓佛门的梦幻泡影,与心中见识障,见知障,见心障,见事障,都有很大关系,人生心事复杂,翻转难测,诸多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反倒容易沉沦在无尽深海,身识,身意,身法,众妙难得,众里成空,这就变成了梦幻泡影。固然佛家有一定的道理,也不免与庄子的“坐忘”契合,可庄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