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入宫为妃时,正值金人搜山检海,官家赵构东奔西走,狼狈不堪。
那时候,还是十四五岁的小吴妃天天身披甲胄,肋下佩剑,朝夕侍立在赵构身旁充作贴身侍卫。
于军事,她自然是懂的。
一听说斩杀了金军四万有余,生擒了两万有余,吴太后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皇后,方才官家说,指挥这场大战的,是咱们大宋的状元公杨沅?”
“是啊母亲,怎么了?”
吴太后缓缓点头:“允文允武,怎就这般厉害,难不成,他真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皇后动容道:“母亲,杨沅这一仗打的很好么?”
吴太后摇了摇头:“不是很好,是太好了。只此一战,便可称之为名将!”
皇后大喜:“那可好,官家春秋正盛,这杨沅也是个年轻的臣子,君臣相得,君贤臣明,这是国家的幸事。”
前边,魏良臣、陈康伯、沈虚中等伴驾大臣纷纷赶来,见了捷报,人人欢喜,齐向皇帝祝贺。
赵瑗红光满面,喜不自胜。
他自登基以来,连成几桩大事,俨然一派中兴之主的气象。
作为四海之主,他之追求还有什么,不就是名垂千古。
如今又传来这样的好消息,登基才一年有余的年轻天子,当真是心花怒放。
只是,在大臣们面前,他必须得沉稳庄重,喜怒不形于色。
于是,赵瑗收敛着情绪,平静地道:“监国将赏赐一事,要求由朕作主。
如今朕还在归程路上,而赏功不可怠慢,这杨沅乃灵壁大捷之首功,众卿以为,朕该如何赏他?”
当下,伴驾众大臣便群议起来。
伴驾的大臣都是和皇帝政治立场一致,主张对金强硬的。
而杨沅的大捷,就是为他们的立场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他们也是不吝于对杨沅的封赏的。
这也正是赵瑗紧急召见伴驾众臣商议此事的缘故。
先与这些大臣达成一致意见,回到临安时如果有阻力也会小了许多。
杨沅立下了莫大的军功,但他又不是武将,那给他最好的赏赐就是从爵位上找补了。
宋朝的爵位分为十二等,从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然后是伯、子、男。
杨沅现在是开国侯,便有些人提议,晋封开国县公,但又有人认为年初刚刚封他为开国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