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两晋其爵,似乎有些不妥,不如等过了年再赐封,反正还有两个多月就过年了。
可是,又有人觉得如此大功,只升一级爵位会寒了功臣之心,建议赐爵为开国郡公。
虽说大宋的爵位不太值钱,不仅一代而除不能世袭,而且有了赐爵也只是多领一份俸禄,但众臣子还是比较谨慎的。
倒不是他们觉得以杨沅的功劳不配,而是觉得杨沅太年轻,升爵的频率也太频繁。
如果频繁加封,你让其他大臣们怎么想?
这是把杨沅架在火上烤了,他们其实也是出于对杨沅的爱护,不想杨沅有“木秀于林”的危险。
但,同为大臣,他们才会有这种考虑,身为天子,赵瑗的想法当然与他们不同,也不可能产生与他们一样的想法。
眼见众人只议爵位,而且非常谨慎,赵瑗听了半天不得结果,心中便不耐烦起来。
于是,赵瑗清咳一声,打断众人道:“杨沅才学出众,允文允武,只是放在台谏的位置上,不能发挥他全部的才能。朕以为,可以给他挪挪位置了,众卿以为呢?”
一听官家指明了方向,还没对杨沅的爵位议出个章程的大臣们马上又转了方向,开始议论让杨沅去哪个衙门做官。
赵瑗这才露出满意的神色。
在赵瑗原本的打算中,是想培养杨沅做一个孤臣的。
都察院,就是杨沅的尽头。
赵瑗打算让杨沅在台谏系统一直做下去,最终取代朱倬,成为台谏首官。
台谏官的升迁与任免,是宰相都不能干预的,相当于独立于朝廷系统的检察系统,那将会成为他手中最锋利的一口刀。
而杨沅之前所展现的能力与勇气,也和这个定位非常般配。
但,现在赵瑗不舍得了。
如果杨沅只有不畏权贵、嫉恶如仇、果敢刚毅的能力和品质,让他在都察院一直稳扎稳打,直到成为都御史,替他监摄百官,挺合适的。
现在看来,杨沅分明是宰相之才。
那么,就不能让杨沅在都察院一直干下去。
都察院是监摄百官的,天然的立场上和文武百官就有些对立。
杨沅在都察院干太久了,会为他自己树立很多政敌。
在宋朝历史上,很多谏官最后都当了宰相,比如王安石、范仲淹、韩琦、富弼、张方平、欧阳修、包拯等……
但是这些人在台谏位置上,最多的也只干过一两年,然后就被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